中国职业联赛体测的困惑

admin 5个月前 (06-04) 阅读数 47 #资讯

中国职业联赛体测的困惑

本专题策划

本报记者 邬恺山

本专题撰文

本报记者 张健强

张 喆

特邀嘉宾 黄 鹏(虎扑体育主编)

CBA在秦皇岛进行大体测,是这一周最具争议性的事件。篮协拿出了10项体测标准,用以作为CBA球员赛季前的测试标准,其中还有一些是不过关则不能报名联赛的硬指标。为了监督和激励球员,篮管中心还请央视进行了直播。

有人认为运动员体能测试是一个合理的事情,如果基础都做不好,更别提打好联赛了。而首日20%的通过率,有人质疑球员基本功太差,有人质疑篮协指标不合理。当然,更多人认为篮协越俎代庖,为了政绩这么做。

体测究竟是否应该,而怎么测以及谁来测,这里还有很多争议。

CBA在2005年废除了体能测试,而足球当年的12分钟跑则早就在质疑中取消很久了。体能测试为什么今年在CBA重新开始,而足球当年是怎么取消体能测试的呢?

中国职业联赛体测的前世今生

黄鹏:CBA球员是吃职业体育饭的,达到一定的测试标准,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。即便放在组织更为职业规范的NBA,球员也要参加各种体能测试,比如每年的新秀训练营,会对即将加入联盟的年轻球员做全面细致的体测,从基本的身高、体重这样的基础数据,到冲刺速度、垂直弹跳等五花八门的运动能力的测试,各家球队的管理层和教练团将体测信息作为一项依据,用来考察中意的新人。

张喆:体能测试是中国足球的一个老话题了。从1994年甲A开始,中国足协就采取12分钟跑和5 25米折返跑的测试手段作为球员能否获得联赛参赛资格的标准。由于体测标准过于“一刀切”,而且脱离了实际比赛的需要,老的体能测试办法到2000年作废。新的YOYO体测则从2001年开始推行。2008年,中国足协把YOYO体测从以往的集中测试,改为各俱乐部分散自主测试。2011年,YOYO体测也宣布废除。至此,扰攘了中国足坛十多年的体能测试寿终正寝。体能测试从兴起到废止,反映的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训练观念的进化,既有必然性,也有局限性。

黄鹏:篮协今年规定体测无法达标的球员不具备参加CBA联赛的资格,其实NBA也不乏跟体测挂钩的合同,只不过“奖惩激励”和“生杀大权”由各球队自己掌握。2009年,格伦·戴维斯与凯尔特人签下两年630万美元的合同中包括一个每赛季50万美元的体重奖金;而那些在训练营为一份无保障合同苦苦玩命的边缘球员,想进入NBA,就更要达到球队体测标准后才有望留下来。

张健强:给运动员一个目标,也许是更加合理的做法。黄鹏说的奖励合同,包括体重奖金这种,也许就算是职业体育登峰造极的做法了。当初尤纳斯执教时,也有给球员一些指标式的数据,比如得分后卫体重不要超过多少,得分手投篮的数据等。而篮协重新开始体能测试,我比较赞同一个说法——收集数据,只有收集数据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。而作为联赛资格的指标,就属于越界管理了。

绝大部分的体育比赛,都会有身体素质训练。篮协的10项测试也都是篮球基础训练动作,但为何运动员们抱怨不少?莫非是中国体能训练这一项真的很弱?还是就像学生天生讨厌考试一样,只是单纯的抱怨?

大集训成令人生厌的来源

张喆: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测试标准。作为足球、篮球这些集体大球项目,在“体能”方面的要求是复杂的,很难采取“一刀切”的办法。比如足球的前锋、后卫和中场球员,因为位置工种不同,所需要的体能标准是不同的。所以很难用某一个“标准化”的指标来衡量。

事实上,体能训练是一项需要极强科学性指导的专业训练。作为一名优秀的足球或篮球运动员,他们需要的体能训练是综合的。

黄鹏:进入NBA后,体测还会一直伴随着球员,奥尼尔在自传中披露,热火总经理帕特·莱利非常关注手下球员的体能数据,制定了一套“体脂含量后卫是6%,前锋是7%到8%,中锋是10%”严苛的禁戒线,完不成的球员被罚款1000美元,再完不成就队内禁赛。

张健强:篮协恢复体测理由是“球员荒废夏天”,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事实。CBA球队在早期都没有体能教练,现在几乎每个队都有,而且全赛季跟队,这无非就是为了个性化的训练,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指导。现在到了夏天,有心的球员都会主动到美国的训练营,根本没有荒废一说。如果真有荒废的球员,赛场自然会淘汰他。大集训的做法,才是令人生厌的来源。

体测作为联赛硬性上岗指标,是一个争议点。而硬性指标往往会影响一些老将的身体调整,当年足球运动员高峰就曾经因此退役。

体测越俎代庖 行政干预市场

张喆:当年足球的“体能测试”是一种行政命令,但职业联赛则是市场行为。说到底,用定时定量的体测来决定一个球员能否参加职业联赛,就是行政干扰市场的直接体现。比如一些老将,在俱乐部队里因其经验丰富可以成为绝对主力。但这些老将一旦通不过体测就会失去参赛的资格,从而对俱乐部造成很大的损失。当初体测刚推出时,很多名将都有落马的经历。这几天,广州因为召开老甲A明星赛启动的新闻发布会,高峰和彭伟国等当年的体测“困难户”就再次炮轰了当初体测的不合理性。

张健强:联赛体测根本没法用一个基准线来考核。有一些老队员会逐渐恢复,尤其夏天在国家队打比赛的球员,他们会有疲劳期,所以相对体能训练会延后。在规定时间内的规定测试,往往是无视这些差别,一竿子把所有球员都当成坏学生,是篮协家长式的心态。张喆所说的,当年足球存在腐败的土壤,显然这些也会存在于篮球。

黄鹏:篮协搞体测的初衷是好的,之所以被舆论炮轰,其一是行政干预手段的越俎代庖,俱乐部给球员发工资,球员能不能打球,有决定权的居然是篮协体测,而不是俱乐部本身;其二,体测标准的操作细节和科学性,“强度投篮”让张庆鹏、刘炜等国手级球员无所适从,失去了考核的意义。

一刀切的做法,自然争议不少。CBA的球员是否真的需要一根“鞭子”才能好好训练呢?现在是否合理,以及欧美一些联赛是怎样做的?

效仿欧美联赛 用合同来约束

黄鹏:当然,不管篮协是否继续以行政手段来强制推广,一个成熟的联赛的发展趋势,肯定都会用更科学更规范的体测作为考量球员的标准。

张喆:当初中国足协之所以推出体能测试,出发点是促使各队重视体能训练,希望球员能承受高强度的激烈对抗,从而使职业联赛的水平更高。但这个措施反而令各俱乐部走进另一个极端,就是在赛季之初一味加强体能训练,反而压缩了技战术训练的时间。结果,球员的体能虽然好了,但技术水平没有提高,比赛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,很多有特点的球员甚至打不上球。

其实,随着职业足球观念的不断深入,随着职业俱乐部管理的不断完善,有能力的职业球员都会对体能训练十分重视,因为这关乎自己的“饭碗”,根本不再需要用体测作为驱动他们积极性的“鞭子”。各个俱乐部目前在体能训练这方面都相当重视,大部分也聘请了外教团队来执行。因此,CBA的体测,我认为也只会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已。

张健强:易建联能在1个半小时内全部过关,其实也说明这个体测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并不难。北京队折返跑成绩最好,也说明他们上赛季夺冠并非偶然。其实,只要有更多的这样的例子,让球员看到体能训练是好成绩的必要,甚至是他们继续赚钱的必要,自然就会扭转过来。不可否认,联赛是有混日子的球员,尤其在成绩较差的球队,没有追求的球员不少。但或许可以效仿NBA的做法,用合同来约束,做不到扣钱,但做到了有奖励。

(本文来源:大洋网-广州日报 )

与名嘴pk猜英超 赢巨星签名球衣 >>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热门